慰祭24矿难矿工 90年老墓碑重见天日
独家报导:李莉莉
照片:受访者提供
ADVERTISEMENT
ADVERTISEMENT
(怡保28日讯)拥有90年历史,为24名被活埋罹难矿工而立的墓碑,今日重见天日!
这座墓碑位于具有历史价值,比怡保和金宝还要早形成城镇的甲板。该处是距离怡保约18公里的甲板老镇,而墓碑所在之处是“甲板港尾”。
墓碑是纪念91年前(1929年)24名在工作中被活埋的中国南来矿工。当时此矿难轰动全国,死者皆被活埋在百尺深土裡, 尸骸长埋深土。最后该锡矿公司为罹难者竖立集体墓碑,慰祭亡者在天之灵及安抚死者家属的情绪。

该座墓碑是于今年11月1日,由热爱文化历史者和老村民组成的队伍发现。墓碑坐落在山坡上,墓碑的面积比一般标准的坟墓,略大上两倍。
墓碑、墓身皆以洋灰制成,墓碑上刻有24名死者的中文名字,漆上代表“已故”的红漆,及立碑的日期,即民国十九三月十四(1930年)。墓碑同时还有一些简单的图案。
环视该墓碑,四周皆乾淨,死者名字的字体皆有被人上色的痕迹,相信一直以来都有人前来拜祭及打理。
发现此墓地的队伍成员分别是村民梁惠雰、其父亲梁亚玖、金宝近打锡矿工业(砂泵)博物馆副馆长周承隆、甲板环保艺术家曾庆发(发哥)。

梁惠雰(44岁,家具营业代表)接受《中国报》访问时说,她是甲板土生土长的村民,热爱甲板的历史文化,在八九年前从一篇文章上得悉有这么一座墓碑的存在后就牵挂它,担心它成了没人打理及长满野草的荒废老墓,所以要亲自来一趟。
她说,当她终于可以站在墓碑前时,她放下心头大石,因现场所见,坟墓一切尚好,没有杂草、已故者的名字也有上漆的迹象,明显是一直有人在照顾。
寻墓一波三折 靠父亲带路
寻墓也算是一波三折,幸机缘成熟,出门遇贵人,而贵人竟是梁惠雰的76岁高龄的父亲大人梁亚玖,在梁亚玖的带领下,终找到墓碑!
梁惠雰说,虽八九年前知悉此墓碑,当时没有具体的资料。直到最近的9月26日,她志同道合友人,即霹雳金宝马大历史系博士研究生赖俊岚,捎来更多更为准确的资料给他们,他从吉兰丹福建公会寻获有关墓碑资料的记载。
她说,寻墓队友之一的发哥得了资料后略知有关所在地,于是众人决定于10月中进行首次的探险。唯在半路时被眼前的三岔路口溷淆了方向,只好原途折返。
她说,他们于11月1日做第2次探险,出门遇贵人,让他们寻墓成功。这贵人是刚好路过他们出发前集合点的父亲大人梁亚玖。她无心的问父亲是否知道墓碑的地方时,没想到父亲不只是知道而且还是非常熟悉,因他小时候的老家就在墓碑的斜对面。而墓碑与矿难之处约相距300公尺而已。

披荆斩棘 开路到墓碑
梁惠雰说,在父亲的带领下,他们再走之前“碰壁”的道路,后来发现这条路走当时并没走错,而是被在二三十年前建筑的砖厂挡住,因该厂建在通往墓碑的通路上。当时,他们从砖厂的左铁门望上去时,墓碑就在厂的右门上方。
“在山不转人转下,我们改由另一条路寻墓,即取道拿乞垃圾场的道路,前往目的地,抵达该处时抬头望上山坡处时,隐约在林中的墓碑已映入眼廉,令人好生激动。
她说,当时一时看不到登山路,队友们把随身带来的刀砍割林中的野草杂籐开路,最后看到有一条前往墓碑的山路,众人循山路攀爬,一下子就抵达目的地,前后约10多呎长,约莫花5分钟时间。
她说,为示尊重已故先人,他们在墓地前点蜡烛烧香供拜时,天开始下起雨来,林中树叶也随着风嗖嗖的响,当供香鞠躬完毕后,风雨即停,感觉苍凉。
她认为,这座墓碑是华裔先贤南来打拚辛酸史的最好见证,具有历史价值,应计划保养它及举行公祭,不要被遗忘。


ADVERTISEMENT
ADVERTISEMENT